
这两天,“两会”进行中,有人大代表也提出了破解传统农民“断代”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对此,国民策划,本人也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当下,根据相关研究数据,实际做“农业劳动者”的真正农民,已经少于2亿人,这样下去,14亿的口粮问题,难免不会出现危机,能不能“端牢中国饭碗”,守住粮袋子,至关重要。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

那么,今天谁来做农民?
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需破解的课题,也是难题。全社会,应该高度关注,农民“断代”的问题,不能再拖下去了。
目前,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农村剩余人口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现象。让老弱妇幼去种地,守住我们的口粮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中国农村已经普遍形成 “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 劳动力再生产模式,这种结构占到全国农民家庭的大约70%。小农经济,由于各种原因,已经难以维持生计,很多农民都走出去,到达城市打工去了,农民工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是,农民工市民化难度之大,成功的概率极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工越来越偏向在家乡附近务工,并用更长的时间务农,一直到完全返乡。这样“半工半耕”的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就是小农经济的现状。
时至今日,第一代进城农民工年龄都已渐长,他们或已返乡,或正在返乡的路上,或已不得不考虑返乡。
要想破解传统农民“断代”问题,势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更新,解决粮食“谁来生产”、“怎么生产”的紧要问题,亟需抓紧来解决。

今天,谁来做农民?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解决农村劳动力回流、人才回流,关键是劳动力更新。现在,优化农民阶层,重塑农业从业者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总的来说,得紧扣3大力点:
首先,产业升级,促使农村劳动力更新。
产业升级,关键在于载体或抓手,搞清楚该农村,到底适合做什么产业,又符合当地农民的意愿,而且能解决当地原住民的潜在需求。
粮食安全不要指望靠国际市场解决,这样就得靠我们自己,抓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落脚农村,不能忘本,立足“农业”,区别对待“大农业与小农业”的落地生产场景,需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来从事农业生产,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要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力。比如:现代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等等。

同时,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至关重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农业的增值空间,就是要依靠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立足“农业”,打破认知边界,跨界融合,才能增加附加值,延长消费链。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重塑产业业态,衍生出: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

其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发展壮大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积极鼓励并支持青壮年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另外,也得对想继续种地的原住民、老农民给与支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也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一员,改变身份,让种地能有职业感、获得感。

最后,打破农耕惯性,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坚持“三条底线”,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加快建立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同时,充分盘活零星分散低效的集体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耕地产出效益,让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有效衔接。
总之,产业升级,人才回流,劳动力更新,才能给农村带来新鲜血液和活力,才能破解传统农民“断代”问题。只要“产业”搞起来了,劳动力自然而然就会更新,农民愿意就地接受培训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相关配套服务,也会不断完善,才能过上富裕富足的生活,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向着小康生活迈进一大步。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 – 策划人 / 三农研究 专注(乡村建设、文旅、农旅)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领域,从开发到运营,选项目,抓政策,打市场,盯运营;请关注“唯美乡村” 微信公众平台!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