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yuán)钱的起源
圜钱是一种圆形的铜质货币。战国中期,各大国都开始铸造和流通圜钱。最早铸造圜钱的是魏国,将之发扬光大的却是秦国。圜钱与布币、刀币、楚币合为战国的四大货币体系。
圜钱的钱面铸有文字,纪地、纪重或称釿(jīn)。
注:釿是古代金属重量名,亦货币名。中国战国时期东方各国多以"釿"为单位,秦统一度量衡制时被废除。
长垣一釿圜钱
长垣一釿圜钱
早期圜钱内有圆孔,形似玉璧,其造型含有特殊寓意。《说文解字》中称:“圜,天体也。”“璧,瑞玉,圜也。”玉璧和圜钱形制相近,又有“璧圜像天”之说法,可见圜钱和玉璧一样,都承载了古人对日月阴阳的膜拜。而玉璧则是由纺轮演化而来的。
蟠螭纹玉璧
谷纹玉璧
陶纺轮是古代先民用于捻线的工具,多由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可以捻线。在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古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纺轮。
黄河流域出土的陶纺轮
陶纺轮捻线状态复原
先民采用刻划彩绘装饰纺轮,主要有石子纹、编织纹、几何纹、抽象纹等。纺轮旋转之时,似太阳之晕,似斗转星移,似水中旋涡。先民便依其形制琢磨出玉璧用来祭天。
彩陶漩涡纹纺轮(湖北屈家岭文化)
可以这么说,圜钱仿自玉璧,玉璧源于纺轮。
从“圆孔”到“地方”
圜钱的形制,有圆孔和方孔两种,圆孔圜钱出现较早。
战国-魏国“共少半釿”圜钱
战国-魏国“济阴”圜钱
战国-魏国“共屯赤金”圜钱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魏国任用李悝进行改革,迅速崛起,成为强国。因经济发展的需要,魏国铸造了圆孔圜钱。其钱大小适中,钱面上有“济阴”“垣”“共”等纪地文字,在洛阳多有出土。
“垣”字圜钱二枚
战国-魏国“济阴”圜钱
战国-魏国“共”圜钱
战国中晚期,周国和赵、齐、燕、秦等诸侯国仿效魏国,纷纷铸造圜钱。其中,有的圜钱仍为圆孔,有的则渐渐演变成了方孔。
战国-赵国“蔺”圜钱
齐国方孔钱:货币单位为“賹”,一枚賹(ài)化价值二十朋贝。如賹四化、賹六化等。
战国-齐国方孔圆钱
燕国方孔钱:铸造于战国晚期,燕王喜迁到辽东后,开始铸造方孔钱。主要出土于辽宁和吉林地区。
战国-燕国方孔圆钱
战国-秦国“文信”方孔圆钱,吕不韦所铸
方孔圜钱的形制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圜”字古通“圆”。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也就是说,外圆内方的钱是天地的象征。
《吕氏春秋·圜道》中则称:“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方圜不易,其国乃昌。”可能让“天圆地方”的观念通过货币来流传,以保国家的长久兴盛,这才是圜钱广泛流通的主要原因。
洛阳出土的圜钱,多有铭文,如“垣”“共”“安臧”“东周”“西周”等。其中,“东周”圜钱与“西周”圜钱数量极少,铸造流行于战国,是周王朝灭亡的重要见证。需要注意,这里的“东周”和“西周”,只是战国晚期从周王室分出来的两个诸侯国。历史上常说的西周、东周是两个朝代,与之不同。
公元前441年,姬嵬(wéi)杀死其兄周思王,成为天子。周考王姬嵬心里不安,为了避免与弟弟姬揭相爱相杀,周考王不惜拿出王城来分封。他把洛阳城及西边一带封给姬揭,名西周国。周考王只能寄居在王城内。
姬揭死后,其子周威公继位。公元前367年,周威公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公子朝和公子根为争王位而开战。结果,公子朝“接班”成了周惠公,失败的公子根逃到洛阳城东的巩地,在赵国和韩国的支持下自封周公,建立了东周国。
到此时,堂堂的周天子脚下已无寸土,只能在东周国或西周国轮流借住。后来,西周国、东周国相继为秦所灭。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吞二周而亡诸侯”,“二周”就是指东周西周这两个诸侯国。
战国-东周圜钱
东周国圜钱为圆穿圆形,圆边不规则,正面篆书"东周"铭文,有内外廓,背平素。
战国-西周圜钱
西周国圜钱为圆穿圆形,圆边不规则,正面篆书"西周"铭文,有内外廓,背平素。
方孔圆钱
方孔圆钱是战国末期流通于秦、齐、燕等地的货币。钱币多为一面铸文字,背平素。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以秦国的方孔圆钱为统一的货币形式,一直沿用到清朝,历经了两千多年。
秦朝半两钱:秦半两是方孔圆钱的鼻祖,是万钱之祖。《说文解字》:“甾,六铢也。”两甾就是十二铢,等于半两。
秦“半两”钱
汉朝五铢钱: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在登基之初发行三铢钱。一年后,“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汉五铢圆形方孔,轻重适宜,钱面铸有“五铢”二字。(旧制二十四铢等于一两。)
西汉五铢钱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将私铸的钱币销毁,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上林三官”,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上林三官”五铢钱制作精美,重量标准,堪称汉五铢的代表。
汉代五铢钱铜范
西汉五铢钱石范
西汉五铢
西汉郡国五铢
东汉五铢
西汉之后,五铢钱这种形式被固定下来,作为多个朝代的主流货币,直到唐初才被开元通宝取代,流通时间超过七百年。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五铢铜钱十余吨
奢华的人生总是闪闪发光
三国-魏国五铢
太和五铢: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太和五铢形制类似汉五铢钱,钱文用篆体。历史记载,太和五铢流通范围仅在京师洛阳一带,没有成为北朝的统一流通货币。
开皇五铢: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颁令天下以“开皇五铢”流通全国。
钱制圆形方孔,钱文“五铢”二字篆书,隋五铢是“铢两钱制”的终结。
唐朝开元通宝: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钱。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钱文“开元”为“开新朝之元”之意,并非年号。“通宝”意即“通行宝货”。初铸钱内外廓精整峻深,“元”字第二笔向上作左挑,背多平坦光洁。自唐玄宗后钱略偏小,钱背时见各类月纹、星号,位置变化甚多,终唐之世,开元钱铸行近三百年,版式纷繁,变化各异,样式逾百种。
开元通宝铁母钱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其字在篆隶之间,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通谓之开通元宝钱。
“开元通宝”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中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一千三百年。
唐中期,开元通宝,背上仰月
开元通宝金钱
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流通,存世量极小。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为宫廷赏赐钱。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
这是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之一。
※※※※※※※※※※※※※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6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