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神咒唱诵完整版视频大全,大悲神咒唱诵完整版视频教学

文 / 关显峰

老家传来了信息,村里的元宵灯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是乡亲们的期盼。从打我记事起,只有文革期间间断两年,严重的新冠疫情,停办了两年。听老人们讲,抗日、解放、大风暴都没停办过。

我的老家,敖汉旗四家子镇小古立吐村,位于努鲁尔虎山北麓,小凌河上游。小古立吐,蒙古语正音正字为“胡日也图”,意为“院子”。成村历史较早,增户最快的时期是清康雍乾年间,主要是从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过来的。由于地域开阔、平坦肥沃,人口不断增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多年一直是四家子镇最大的自然村。七八千亩耕地,一千八百余口人。移民随之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先进耕作技术。其中元宵灯会,就是一件宝贵的文化遗产。

小古立吐的元宵灯会,是和四月十八崇福寺庙会、七月十五丰收落子,这三大节日中最盛大的节日。各家都把没过门的新媳妇接过来,外地的亲戚朋友邀请过来,十里八乡的人们也来上香,就连朝阳建平北票的也有前来赶灯会的。我记得小时候,北票的两位叔伯哥哥骑自行车回老家看灯会。三天的灯会,是小村流动人口最多的日子。大街小巷卖糖瓜糖葫芦的,炸油条、卖烧饼的,挑货郎挑子的。婆婆领着没过门的儿媳妇,家里大人孩子陪着亲友,外地工作、读书在家过节的,都能相互谋面。小村多了许许多多新面孔。

小古立吐的元宵灯会,只所以远近闻名,就是与其它乡村比,隆重、热闹;别致、特色。秧歌、撒灯、诵经、供祖子四大主题活动,相互配合相互交融,精彩纷呈。

秧 歌

元宵灯会的秧歌别具特色。一是队伍庞大,三街四巷宽厰平坦,几百年的高跷秧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顶峰,最多年份扮角的有一百五六十人,要有两三位喇叭匠子,为了增加唢呐音量,同时互相有个替换才能坚持下来。舞双狮,舞狮一组四人,要四组十六人轮班。旱船六艘,寓意六六大顺。二是角色全,老汉推车,傻柱子接媳妇儿,八仙过海,水浒传、西遊记、红楼梦、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必不可少。整个队伍服饰艳丽,扮相俊俏,表情丰富,生动滑稽。三是仪式规范。有“启灯”、“祭庙"、“打场”等仪式。“启灯”,即每天早上和晚上秧歌从灯会所办地出场,鞭炮齐鸣,烟花绽放,供奉祖子燃香。在会手的指挥下,伞头吟唱,秧歌绕场整队出发。

“祭庙”就是正月十五这天,秧歌队要到中街的龙王庙前打场、表演。庙前首先摆供,系着红布带的整头猪、整只羊为主供品,上香,宣读祭文,燃放烟花鞭炮,秧歌舞步欢快,双狮跳跃,旱船遨游。

“打场”就是根据三天活动时间,分别在村里的广场、学校、大队部、供销社等机关单位,村里的模范、烈军属、村干部丶教师等住户门前打场。伞头现场发挥出口成章,旱船如水中漂游,一对大狮子奔腾飞跃,高跷队变换着各种队形,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逐渐急促昂扬。

秧歌队的伞头,都是村里三四个文化人,根据打场类型换班,提前有所准备,防止才尽词穷,但最主要的还要靠现场发挥。记得给参加过解放海南岛等多次战役四野老战士、第一生产队老队长张有福打场拜年时伞头唱的一段:

张有福老队长你听我言,

身藏弹片你意志坚。

会战抬土压熊了调皮蛋,

耪地头锄拉垮了小青年。

养猪建起了深坑大圈,

酒糟味猪烧酒卖钱。

社员们吃的饱都把你称赞,

祝愿你新一年事事走在前。

……

秧歌的主角扮相严格训练,相对固定,扭的不好要换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秧歌队有一个最佳组合,人们编成顺口溜,小孩们在大街上经常喊:“王珍打鼓贺珍吹,王麻子扭的颤微微。”说的是三个人,一个是本村鼓手名王珍,打了几十年鼓,只要是他打的鼓,在远处就能听得出来,鼓点节奏分明,高低起伏,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潺潺流水。他如同一个总指挥,喇叭、锣、钹的节奏和秧歌的步伐都在他鼓点掌控之中。三天三夜的秧歌,他不能离锣鼓乐队,一到“启灯”“打场”等关键时段,他必操鼓。

贺珍,远近闻名的民间喇叭匠子,家住离小古立吐五里路的上房申村,附近的一些喇叭匠子,都是他的徒弟。小古立吐元宵灯会的秧歌,好像只有贺珍吹喇叭才能办成,所以,元宵节闹秧歌哪个村也请不去他,多少年一直为小古立吐秧歌伴奏。他一来,再有一两个徒弟配合就蛮好。贺珍的喇叭比别人的口径大,身子长,别人用不了他的喇叭,他最拿手的是秧歌调《句句双》,演奏到了极致。他给小古立吐秧歌队伴奏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由王珍打鼓,所以,多少年的默契配合,形成了“王珍打鼓贺珍吹”的佳话。看二位老艺人的伴奏,真是一种享受。

“王麻子扭的颤微微”,说的是本村护林员老王头,小时出天花脸上落下了几个黄豆粒大的坑坑。他的名子人们不叫,都叫他王麻子,他的业余爱好是扭高跷秧歌,并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六十岁了还要扮角。他扭的秧歌别具一格,从头到高跷脚全部抖动摇晃,颤颤微微。他一上场,把观众都吸引过来了,人们目不转睛。他教的徒弟也没有把绝招全部学到手。小古立吐秧歌队的高质量与王麻子的严传深教分不开。他是当然的秧歌教头,他对秧歌扮角的扭、摆、走、跳、转、翻、叉等动作样样都会,什么队伍的穿花、卷芯、圆场等队形的变化由他设计。拉前“纱公子”踏丁字、迈十字的步伐,老卖婆子的压阵动作,他要求非常严格。哪个主角做的不到位,他就拉下脸子要求换人,谁扭的不起劲都会挨他的骂。放到现在,他称得上出色的民间艺人。

小古立吐秧歌队的舞狮,特色鲜明。舞狮,分为南狮北狮,北狮大都在长城以北流行。小古立吐村舞的双狮属于北狮,相传是河北人闯关东传过来的。双狮体大威武,主要在狮皮和狮头上体现,每个狮子皮就有八九十斤重,苘麻制作,每年村里都要专种一块苘麻地,为更新狮子皮所用。狮子头用高粱杆和木棒绑架,纸浆做壳,绘画添彩。特别、生动。我记事时,村里只有两位比较专业的引狮郎,其中后街的吴国生大叔最为有名。人们传说他会轻功,五十多岁的他,快步如风,绣球在他手里一会飞空,一会抛前,身前身后旋转,想必他身上有磁性。一到夜间,他一手擎灯,一手耍绣球,灯和球任其在两手间变换,活像一位魔术师。

舞狮四个人,两人一组合成一头狮,其中一人在前,两手举着狮子头,掌控狮头的变化动作,一人在后,手拉前人的腰带,低头弯腰,掌控狮腰和屁股的动作,两人要协调。需要青壮汉子,一场下来挥汗如雨,就得换人。

舞狮打场特别精彩,夸张的外形,绣球的引逗,通过看、站、走、跑、跳、滾、卧、抖毛、啃痒等各种动作的变换,随着鼓乐队的伴奏热闹欢快达到了极至。观众围成的直径百米多的几层人的大圆圈,水泄不通,外圈人只好钻空或垫脚探头。粪堆、墙头、门楼顶、树Y上是孩子们抢占的制高点。人们认为狮子可以驱邪避灾,大人、孩子们都要设法摸一摸狮身,以求好运。

撒 灯

由于人口多营子大,小古立吐村的撒灯仪式非常隆重、规范。以一九四七年土改为界线,解放后精简了一些程序。正月初六正式成立灯会,组成会首班子,开始作撒灯的准备工作。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晚上进行。其队伍和程序是:撒灯有一个庞大的仪仗队,队伍前头二人布灯开路,接着一人鸣锣开道,其后并排四面狼牙大旗,顺跟三个骑着高头大马之人,一个是手擎“皇罗伞”,一个是身背红布包裹斗大“黄金印”的掌印官,其后是灯会最高统帅灯司老爷和八个前呼后拥的衙役,跟在灯司老爷后面的是倒骑毛驴的灯司太太和由四个正骑毛驴的丫环陪同,其后是身着黑衣手持铁索的八个武士,武士后面是乐队,乐队后面是灯会的正牌军撒灯队,撒灯队由几十人组成。

“启灯”后,兵分三路。村里一路,野外两路。他们抬着,后来用铁车拉着或推车推着熊熊燃烧木炭火的大铁锅,端着盛灯碗的铁撮子,挑油桶的,拿长嘴油壶的,高举火把的,浩浩荡荡,像一条长长的火龙。每到一户,伴随着彩灯队和高跷秧歌的表演,撒灯队便进入每家每户,大门外灯窝里、石台上,屋外窗台、粮仓旁、牛马棚、猪圈墙上都撒上灯,按分工布灯碗、放撵子、填油、点燃。

每家跟着撒灯队和秧歌队的孩子们,等队伍快到自家门前时,赶紧跑回家,在院墙上、门楼顶,摆好烟花鞭炮,队伍到达门前时,邻居的几家子同时燃起烟花鞭炮。每家主人都在大门外提前等侯“接灯"。在大门口前放上桌子,摆上茶水、香烟,条件好的人家,放上点心、糖果,慰劳撒灯队秧歌队的人们。每户的大人,虔诚的等待灯油燃尽后,将面灯细心收放起来,当作镇宅之宝。灯燃的时间越长人们越高兴,是平安丰收的好兆头。

野外撒灯场景更显壮观。小古立吐村地域宽广,在为家家户户撒灯同时,另外两支队伍,分区到田间小路、水井旁、墓地边、河岸、沟沿和山梁上去撒灯。随着撒灯队的前行,远远望去,形成闪闪烁烁的灯河,“疑是银河落九天”。

元宵灯会,土改后取消了仪仗队和灯司老爷的特权,撒灯和高跷秧歌配合在一起,有些年与黄河阵同办。土改前灯会一直在崇福寺大庙举办,大庙受到破坏后就选择房子多、院子大的民宅办会,崇福寺大庙重建后,又恢复在大庙举办。

小古立吐村一直延续撒面灯。面灯制做,将大黄米、小米或玉米淘了,用碾子压成细面,按比例和成面,用面做成直径五公分、高四公分左右的圆形灯碗,放入大锅蒸熟、晾晒。用白软纸做成灯撵子。没有柴油年代用蓖麻子炸油,做灯油和火把油。做灯碗、制撵子、扎灯笼、绑火把,形成一个庞大的制作队伍,各有分工。制做面灯碗,村里老人、手巧的媳妇姑娘都要上阵。人们像做艺术品一样细心、认真,寄托一年的期盼。

听老人讲,清朝末年有一年元宵节,人们生活困苦,村里会手们决定将撒面灯改为撒纸灯,结果七月份村子下了一场罕见的冰泡,很多地块颗粒不收。从此以后,再也没撒过纸灯。

诵 经

在办灯会的三天晩上,在灯会主办地开始进行诵读经卷活动。由村里的老先生和识字深的人组成诵经队伍,三个晚上要按计划诵读完几部经卷。诵读人坐在炕上或屋外书桌前,诵经前点亮腊烛,烧上香。一边布有锣鼓钹队。每诵读到一定段落,先生停诵,顿时,锣鼓钹奏响一阵。这一是振奋一下听经人的精神,二是使诵经人得到休息。听经的人们大都老人和成年人,很多小孩也来凑热闹。屋子里,院子里,都挤满了人群。一般要持续到零晨两三点才结束。

记得诵经最受人们欢迎的是本村私塾老先生刘坤老师,人们说他诵读的抑扬顿挫,好听、入耳。记得他诵读《佛遗教经》一段:“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和合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亊,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媒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比较有名的经卷有《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佛说阿弥陀佛经》《大般若经》《胜天王所说般若》《文殊般若》《六组坛经》《观无量寿经》等等。

小古立吐村的经卷听老年人说是山东人带过来的,什么时间、何人带过来的没有记载。经卷很多部,更有一些是手抄本,平时装在村委会的大黑柜里。文革期间破”四旧",被扔到小学的煤屋子里,当引火纸大部分被烧掉,只剩下几本并七零八落,有些接不上页了,后来文物部门帮助进行了整理。

现在能诵读经卷人也少了,听的人也少了。但这一元宵灯会的活动形式还在进行。现在每到元宵节,经卷在桌上放着,有些人不规范的诵读一段,敲打一阵锣鼓钹。

供祖子

小古立吐村几百年传承下来了几十幅用麻布、皮纸、草纸、宣纸画的和写的佛祖、菩萨挂像、字幅挂轴和牌位,并配有《十八层地狱》《二十四孝》等画图。佛祖画像和文字挂轴牌位有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未来现在佛、南无无量寿佛等三十六佛祖。此外,还有文殊普贤、大势至、观音、日光、月光、地藏韦驮八大菩萨。这些画像画功精湛,历史悠久,有的专家说,有些麻布料,应该是宋朝的东西,是珍贵的文物。是谁带来的,什么时候带来的无从考证。但从小古立吐崇福寺是元末所建汉传佛教庙宇时间点看,这些挂像应该带过来很早。可惜的是文革破“四旧”,村民先藏起来了,后来被旗里文化部门拿走一部分,村里派人多次去寻找,也没找到。村里农民画家赵振岩根据老人们的记忆补画了一些,但照原来的规模少多了。

几百年来,每当元宵灯会,都将这些挂像全部有序挂出供奉,村里人叫“供祖子”。灯会要制作丰盛的供品,村民们还自发送一些供品。文革期间,原有的老香炉全都失散了,人们把家里盛饭的瓦盆拿来当香炉。正月十四上午吉时,各种供品摆放齐全,鞭炮齐鸣,开始上香。秧歌开场,元宵灯会启动仪式开始,叫“启灯”。会上要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烧香、烧纸,三天三夜香火不能断。村里的男女老少前来烧香烧纸祭拜的人们不断,也有远近外乡的人们及本村外来的亲戚前来上香祭拜。元宵节三天人们络绎不绝。正月十七上午撤供,收起祖子,元宵灯会结束。

二〇一一年的元宵节前,离开小古立吐村三十八年,远去黑龙江的老叔,一直未能回乡,他深知身体危在旦夕,便提出一个愿望,想看一看老家元宵灯会撒的面灯,当他收到老家寄来的六个面灯时,他迫不及待的让家人点燃,放在他面前,他看着看着睡着了,再也没有醒过来。

生活在小古立吐村的人们,大多姓氏在这块福地都已生活了十几辈、二十几辈了,血脉流长,生生不息,他们祖祖辈辈传承着农耕文明,用举办元宵灯会,寄托着自己的憧憬和愿望。时逢盛世,改革开放,尽管村里的年轻一代大都走向了远方,但元宵灯会承载着他们的乡愁,他们的根永远在故乡。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80994.html
(0)
上一篇 2023年4月5日 下午6:52
下一篇 2023年4月6日 上午4:28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