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到各个专业的导师有什么风格,给各位想要读研究生的小伙伴提个醒。
我们特邀了港大在读博士陈同学,让他采访了多位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同学,邀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对导师的印象。下面就是具体的采访内容:
同学A,某中部地区985高校博士研究生在读。
“我导师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你别看他官网的头衔特别多,实际上都非常虚。
他很多年没有读文献、具体做科研了,很多时候都是靠抢自己学生的一作来满足考核要求,每天的日常就是开开会,喝喝茶,时不时找学生聊聊天,去学术会议上做做报告,讲的都是自己很多年前的一些成果。
目前的状态已经接近退休,也没有什么具体追求了。我们现在科研只能靠自己,他给不了什么具体的指导意见,压力很大,头发也不多了。”A同学薅着自己头发说到。
同学B,华南地区某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在读。
“我导师是一个事业心非常强的中年男人。
他对科研没有什么上进心,但是对于接横向项目或者说赚钱有着极大的热枕。科研从来都是能够满足学生的毕业要求就够,不会再追求更大的进步。
但是横向项目从来都是拉着所有的学生一起给他做,还打算成立公司去外面推广自己的专利。
但是人也特别好,从来不对学生吝啬,虽然学生的日常就是做横向课题,但是给学生的报酬也是非常高,整个学院的研究生没有不羡慕的。”
同学C,华东地区某985高校博士研究生在读。
“我事实上有两个导师,大导师是领域的大牛,但平时太忙了,几乎没有怎么好好交流过,带我的基本都是新入职的小导师。
小导师是个男生,特别温柔,说话也很好听,是美国回来的,做科研特别强。
会尊重我的所有想法,不会简单的说我哪里错了,哪里不对,会耐心的指出一处处错误,然后告诉我应该怎么改,手把手带我做科研。
今年是我博士第二年,第三篇论文马上就要投稿了,真的很幸运遇到这两位导师!”
同学D,海外某知名高校博士研究生在读。
“我导师是早些年出国定居的华人,中年人,由于很早就出国了,所以现在说普通话有点磕磕绊绊的,还不如英语讲的好。
导师平时不push,和很多老外导师一样很佛系,尊重学生的想法,不会要求学生给自己干杂活,甚至还经常在节假日邀请国内来的访问学者和自己学生来家里一起BBQ。
科研水平还是挺高的,马上Google scholar被引就要破万了,基本都是靠他自己一个人干出来的。”
同学E,香港某高校博士研究生在读。
“我导师是一名中年女性,虽然人年纪也不小了,但是心态真的很年轻,经常在微信群里面和我们一起斗表情包,过年还会邀请我们一起去她家吃饺子。
学术上也很拼,似乎香港这边内地过来的导师都很拼,发论文很厉害,一年20多篇论文,马上就要搞定正教授了。
希望导师早日成为业内大牛带我飞,哈哈哈哈哈哈哈~”
同学F,北京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在读。
“我老板是一个老学究了,对于科研有着近乎苛刻的执着。对于自己搞不懂的东西,非得钻进去拼命搞,就觉得自己的那一套是对的,其他的东西都是奇技淫巧。
由于不是很善于交际,不懂怎么去和别人social,他从来都是自己搞自己的那一套,很少和别人交流,也不会主动去拉项目,手里唯一一个纵向课题明年也快要结题了,我们现在天天都很焦虑。
要是今年这个国基不中的话,我们可能更焦虑了。”
同学G,沿海地区某高校硕士研究生。
“我导师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萌妹子,之所以叫她妹子是因为她真的很年轻,88年生人,清华毕业的。经常见面就笑嘻嘻的,说不到两句又笑了。
但是这种性格你以为很好相处吗?并不会。她骂人的时候简直换了一个人,会毫不客气的说你做的东西是垃圾,甚至把你的论文生气的扔到垃圾桶里。
老实说也不喜欢social,论文也是随性的发,不追求数量追求质量。感觉很多清华毕业的人都这样,治学严谨,做事认真吧。我在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非常感谢她。”
通过这么多同学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到,不同的导师风格迥异,有踏踏实实做科研的,有不做科研跑去赚钱的,有年纪大了还坚持做科研的老学究,也有对科研满腔赤诚的新人。
其实导师也不是一出生就是导师的,他在成为导师之前也曾经是和你一样的学生,也曾经被自己的导师折磨过、鼓励过,也有自己的人生轨迹。
所以大家在跟导师相处的时候也不要害怕自己的导师,但也不要过于轻佻随性,尊重导师给自己的指导意见,然后礼貌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就行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