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本人经历深圳、上海、成都……等城市差异化的防疫手段方法整理的疫情防控问题与改进意见。做这件事的初衷是希望能对防疫起到积极作用,为了全人类能够早日战胜疫情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其中有些解决方法可能不是最优解,还可以商榷改进,但大多数方法应该是比现有实行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科学。如有不理解或者不同意见,可以联系我商量改进方法。
1. 集中排队核酸检测。前面的被测人A脱下口罩张开嘴检测同时也在呼吸;后面的被测人B过来摘下口罩还是在相同的位置空间检测呼吸,A、B在相同的空间并且都摘下口罩呼吸,前后时间相隔仅仅2-3秒(前面被测人A呼吸的气溶胶还没有散去,后面的被测人B紧跟上来摘口罩呼吸);假设前面A是阳性对后面的人有影响,后面B/C/D……有可能被二次传染。且进入循环,排队核酸检测做的越多,二次传播的风险就越高,居家隔离也就没有了效果。
分析:在这个场景下出现了漏洞,增加了风险。需要调整检测手段,降低风险。
解决方法; 方法1;集中排队检测改为上门检测,或者上门发放检测试剂盒。(上门检测虽然效率低,但是非常安全避免了二次传播感染。)方法2;在采样位置架设小型消毒喷雾机,该方案优点成本低。方法3;类似于进入无尘车间前的玻璃房除尘过程,密闭小房间,每一个人做完一次核酸自动喷雾消毒机对小房间消毒一次;间隔5秒下一个人进入房间做核酸,该方案缺点是成本高。
2. 场所二维码。当进入医院/超市或者其他场所时,10–20个人在门口排队扫描张贴出来的场所二维码,其中有一个步骤是需要摘下口罩人脸识别。此时10–20个人都摘下口罩人脸识别并且呼吸,其中若有一个阳性那么其他人感染的可能性增大了。相临近的空间(这个空间距离很小,很多都是人挨人。)大家几乎同时都摘下口罩呼吸,增大了传染风险。
分析:在这个场景下出现了漏洞,增加了风险。需要调整扫码流程,降低风险。将过程中的人脸识别(需摘下口罩)改为其它方式,
解决方法;方法1;仪器竖扫健康码,不需要摘下口罩,降低传染风险。方法2;刷身份证。(主要考虑老年人方便)3;将人脸识别的步骤改为手动输入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信息。(不需要摘下口罩)
3. 平扫健康码仪器。当我们进入医院/社保服务中心或者其他场所时,扫描二维码的仪器是水平扫描的,很容易触发手机NFC功能跳出公交卡页面从而无法扫描健康码。
分析:在这个场景下出现了不适用的情况。功能设计不合理,没有充分的场景调研,没有充分考虑使用场景下产生的问题。
解决方法;方法1;将平扫角度调整90°,平扫改为竖扫更为合理。并且增加显示屏,大大提高扫描成功率。手机竖直状态下不会弹出NFC公交卡页面。
4. 设立疫情防控巡视员/观察员。需要极高的对事物细节观察能力。要善于在疫情防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社会帮助大家做好防控,也是帮助自己,也是帮助自己的家庭。
总结:疫情已经2年了,疫情可能会以更长的周期存在,防疫方式方法需要更安全、更有效、更精细。以及对未来新的疫情防疫的探索研究。
从深圳与上海防疫结果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防疫战最重要的是抓住防疫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履薄冰,心思缜密,不到最后难言胜利。根据几千年的历史,人类终将战胜病毒。
防疫重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