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无主,公岂有意乎,江南半壁无主

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沭阳一直是有名“洪水走廊”。特别在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夺淮、泗之后,世代沭阳百姓更是吃尽了水害之苦,受尽了水灾之罪。根据史料统计,仅仅清末代至民国的三四十年间,沭阳全境遭受重大水灾即达11次之多,其中民国十五年(1926)一年之中境内河堤决口10处,历次决口都多年不得堵复,以致出现“沉灶产蛙、凶罹灭顶”,“岁岁为灾,良田沉于水底”的悲惨景象。在沭阳百姓与洪水搏斗的历史上,历代沭阳主官束手无策,昏聩者众,正史记载治水有功者仅有3人。一是北宋时期的沭阳县主簿沈括,二是清朝时期的沭阳知县袁枚,三是民国时期的沭阳县长邓翔海,3人均在沭阳治水史上留下佳话。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仅24岁的沈括奉命任沭阳县主簿,甫一上任,目及流经沭阳的沭河年久失修,下游淤塞,一片沼泽,沭阳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决心治理沭河,拯救苍生。他对沭河的水势和造成灾害的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阅读大量的治水资料,并向有经验的沭阳百姓求教,最终研究出合乎实际的分层筑堰治水方法。随后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数万民工修筑渠堰,经过半年的奋斗,工程顺利完工,不仅解除了沭阳的水灾隐患,还使过去积水的荒滩变成了大片良田。沈括晚年旅居镇江,在梦溪园里撰写了笔记体科学巨著—《梦溪笔谈》,书中论及其在沭阳的分层筑堰治水法,为后世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乾隆八年(1743),文学家袁枚任沭阳知县,其时沭阳境内水、旱、蝗、瘟疫四害横行,加之前任知县诛求无度,以致民不聊生。沭阳境内的四害以水患居首,他带领沭阳百姓积极治理洪涝灾害,先后修筑了北六塘河子堰,疏浚前沭河并加筑子堰。还采取多种抗灾措施提高防洪能力,帮助百姓恢复和发展生产,成效显著,沭阳境内呈现出了“棉花雨后开成雪,麦草春来绿进城”的美好景象。

民国二十三年(1934),湖北蒲圻人邓翔海任沭阳县长,主政3年,政声颇佳,离沭之日,走送者万人空巷,故老依依不舍,有流泪者。邓县长在治水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二:一是疏浚河道,沭阳县境河道日渐淤塞,以万公河为甚,县府征集受益民工6000余名,由各乡镇保甲长率领到工,邓县长每三日到工地巡视慰问一次,民工在乡镇保长督促之下,踊跃工作,不到3个月,便告竣工。万公河两岸二十余里土地从此免于泛滥。二是抢修堤防,二十四年(1935)7月,(废)黄河董庄决口,黄水淹及苏北,六塘河淮水支流,贯通沭阳南北,流至灌云入海,导淮工程处要求沭阳县府加紧抢修六塘河堤以防溃决,邓县长亲往查勘,见河流飞涨,危险万分,当即令每区征调民工10000名,由各乡镇保长率领,分段抢救,就原堤加高培厚。但是由于省府为保灌云盐场,在下游打坝拦水,致使六塘河杨口段决堤,沭阳东南半壁竟是汪洋遍地。邓县长在《七十浮生尘影录—抢修堤防》中有这样的表述:导淮为国家百年大计,……使我与沭阳民众十万人,栉风沐雨,昼夜无间之抢修旧堤,而不早令我预筑遥堤,使吾沭人民遭受此无谓之损失。实不能令人谅解也。

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和近代民国时期,有些沭阳主官怀有勤勉为官、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怀,在沭阳治水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其事迹也为沭阳百姓所铭记。由于社会治乱交织,加之水利工程技术水平薄弱,他们往往力不从心,治水工程也只能解一时之急,根本不能彻底根治,只有在中共新政权建立后,经过开展轰轰烈烈的治水运动,沭阳的水患才得以根绝。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11066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4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