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的古语有云:“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到底好不好,生活在其中的成员到底幸福还是不幸福,看家庭的状态我们就能够一眼了解清楚。我们都希望自己所生活的家庭是幸福、和谐、美满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太多疲惫不堪的家庭。

其实,我们的家庭也和个人的状态一样,在很多我们不注意甚至是无法意识到的地方发生着“内耗”,而这往往消耗的就是家庭中每个人的精力和情感。这些事情也许很不起眼,但影响却非常深远、日积月累就会让人心生疲惫和厌倦,那家庭的“内耗”问题,会来源哪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小编看来,以下这四点是尤为关键,且经常被我们所忽略掉的:

一、遇事只责怪自己不解决问题
在面对自己亲近的人的时候,我们的处事方式往往都会变得不理智、甚至是愚笨起来,尤其是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处理问题的效率往往是非常的低。这是因为我们对待问题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的责怪先行,而忽视了当下最要紧的是解决问题。
而事实上过多的责怪并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它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增加自己的厌烦心理、刺激和伤害到对方的内心。如果问题放任不解决,那么就如同一个没有被修补好的缺口,久而久之各个问题都叠加就都叠加在一起,压得人喘不过气,让我们对这个家失去热情。

二、无法准确表达需求,只会宣泄情绪
只懂得单纯的宣泄情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会对自己亲近的人做的事情,在自己有需求或者是对方无意间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常常无法去正确表达自己实际的需求。而是喜欢用生气、吵架、冷战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最后却没有得到一点自己想要的结果。
然而,在家庭相处中,尤其是自己亲近的人,往往需要的是更加真诚地沟通,我们想要对方怎么做,希望对方能够有什么样的改变,这些都是要表达出来的,而是让对方去猜测。因为在这种不契合的相处方式中,我们总是会出现很多的误会和无知,让相处变得越来越难。

三、用打骂、权威的方式对待子女,而不是真正理解孩子
在很多家庭的父母在处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候,难免会沿用老一辈们的思维方式,下意识地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了自己的所有物、附属品。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教育结果更加快速有效,就很容易陷入到打骂、唯我独尊的权威思维中。
而这些往往都表现在日常的一些行为方式中,比如定性要求孩子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否定孩子的需求,干涉孩子的生活隐私等等。而这些行为也许会换来孩子一时的听话,但却是在伤害着彼此的亲密关系,只有懂得去理解孩子,认同孩子,这些内耗才会消减。

四、 处处计较针对,不愿意退让一步
在很多的家庭中“窝里斗”的情况也是非常常见,兄弟姐妹之间不能和平相处,夫妻之间也总爱争个你高我低,在这种处处计较、针针怨怼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恶化,以至于将亲密的关系发展成冷漠,甚至是仇恨、憎怨。
好的家庭并不是从来都不会有争吵,而是在争吵过后彼此都能够去包容和理解对方,最后达成和解,而不是去争论输赢对错。有时候,退让一步能够让整个家都春光明媚,而争抢一步只会迎来暴风骤雨。

重要提示:家庭的“内耗”往往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不易察觉的事情,比如遇事只会责怪而不想解决方式,只会情绪宣泄而不会正确表达需求,对待子女习惯用打骂、权威的方法而不懂礼节,相处中处处针对,过度计较而不愿退让,这些都是很消耗感情的事情。
今日话题:在你们家,彼此之间的相处方式和相处状态都是怎样的?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