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指向实践的教学是完成教育使命的路径
一、指向实践的教学应有的特质
二、尊重主体
三、赋能主体
四、发展主体
五、教学行为分析
指向实践的教学应该是什么样?
要求 |
教学行为 |
负面行为 |
尊重主体 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优化自身生活的能力,揭示所学内容与学生个人发展之间的意义关联,关照学生的即时要求。 |
揭示所学内容与主体优化生活意愿之间的关联。 在教学进程能接受的限度内对学生个体的关切予以回应。 |
无主体(所学内容与学生个人发展之间无意义关联,教学无法对学生个体生活形成价值与意义) |
赋能主体 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做出合理抉择,实现学生自身生活实践的优化。 |
展示方法,提供借鉴。鼓励表达,激发思考。挖掘亮点,及时反馈。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向解决自身问题迁移。 |
无抉择(教学内容无法促进学生对自身生活的操控,未提供可行的方法借鉴,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两张皮) |
发展主体 实现主体意识的优化,活出主体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
从所学内容中对历史选择背后所透露出的价值观念进行揭示,通过对话探知调整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与个性倾向,多角度揭示历史人物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熏陶。 |
无生活(主体发展是在生活实践中实现的。学生看不到所学内容与自身生活的关联,从而使教学失去影响力,致使促进学生主体方向选择、品格形成的使命悬空。) |
如何在教学中拒绝负面行为?使教学真正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奠基?答案是开展审辩式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