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结碎石路面做法,泥结石路面配合比

李红旗

四十多年前的夏天,仿佛没有这么炎热。

在乡下有一句俗语“伏咧天,洼不干”,一进入伏天,连阴雨不断。田野里的沟沟洼洼都蓄满了雨水,尤其是村庄四周的水坑波光粼粼,蛙声连片。雨水多,庄稼就长得茂盛,路边的大树、岸边的杨树柳卯足劲地疯长。水坑岸边树荫下常常聚来很多人,手拿蒲扇,嘴吊旱烟,啦呱闲扯,甚是惬意。

田野里的麦子一片金黄,“焦麦炸豆”的时节踏着季候的脚步如期而至,闲置一年的镰刀,不失时节地派上了用场。这个时候天气变化无常,往往是正在地里干着活,天空中就会突然刮起一阵狂风,乌云翻滚,暴雨随之而来。

无论天气如何变化,农民们在追随四季的过程中,已经拥有了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他们对于季节有着独特的感悟,这源于对土地的信任和尊重,正是这种真诚,回报总是丰厚而殷实。

每逢收麦的时候,村里的学校都要放假,这叫“农忙假”。

一次,由于连续阴天多雨,不能下地干活,几个伙伴突来想法,借此机会去一趟百十里外开州城,去看看四牌楼。农村都是土坯平房,没见过楼房。孩子们对“楼”有着一种好奇和奢望。开州城,只是听老人们讲过,那是一座古城,有很多名吃,商业很发达。

带着这样的好奇心,向父母要了一块钱,借了两辆自行车就出发了。在农村,谁家有一辆自行车是富裕的标志,这样的人家并不多,因此,街坊邻居家里相亲或者娶媳妇,都要借用。

一百多里的路程,对于我们来讲,感觉十分遥远,又是第一次出远门,难免有些发怵。好在我们四个小伙子结伴同行,心里安慰了许多。

通往开州城的公路属于省级公路,是泥结碎石铺就而成,虽比乡间的泥土路平展一些,但是,自行车行走在上面依然十分颠簸。乡村的孩子们比较皮实,习惯了土路上骑车,加上年轻气盛,四人轮流换班,行进速度并不缓慢。

公路上来往车辆很少,偶尔会遇到一辆拉货的半挂汽车,遇到这样的车辆,我们会早早地停在路边,唯恐溅一身飞起的扬尘。当时,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有权干部、营业员”,这四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很受人羡慕,因此,有的司机自持清高,开起车来肆无忌惮,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一种负面阴影。

天气阴沉无风,虽没有日光线照射,身上的背心早已湿透。由于出发时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带上用罐头瓶装满的开水,四个人渴得实在难忍,就停下来,四处张望寻找水源。不远处有一个买西瓜的摊位,但是,谁也不敢说去吃一块西瓜,因为,口袋里的一元钱是到了城里吃饭和买东西的费用。只能眼馋着跑到不远处一处正在浇地的机井旁,叫上一声“师傅”,爬到水沟里痛饮一番。那个时候,求人办事、打听路都要叫“师傅”,因此,流传着“同志不香师傅香”。

补充了水分忘记了疲惫,骑车速度更快了。这时,从身后骑车过来几个年轻人,速度比我们快,而且,超过后回头笑了笑,意思是你们撵不上。这一笑,激起了我们不服输的劲头,拼命追赶。当然,他们每人一辆车,很难追得上,相距越来越远,到了城边,早已不见踪影。

进了城感到一切都很新鲜,古式建筑与脚下的石头路相映,处处洋溢着古色古香。商业门市很多,但并没有高楼大厦,灰色的二层、三层的楼房是那个时代的标志。反差最大的是衣着穿戴,城里人身上的的确良衣服随风飘动,比我们穿的棉布衣服洋气了很多。特别是姑娘头上的发卡五颜六色,惹得我们目不转睛。此时,早已过了中午时分,肚子里“咕噜噜”饥饿难忍,就找到了门头水泥面上书写“人民食堂”的饭店,一人要了一碗猪肉卤捞面条。捞面条,是中原人的喜爱,也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割上二斤猪肉,改善一下生活,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猪肉卤捞面条。

饭店位于十字街路东,十字街中央有一座四角以石柱支撑的方形亭阁。吃完饭,我们站在下面,四周眺望,寻找心目中高高的“四牌楼”。可极目处并没有发现高楼房,便询问在亭阁下乘凉的人们。

“师傅,打听一下四牌楼在哪里?”

听者微微起身一笑,打量我们一番,慢慢说道:“你们站的这里就是四牌楼啊。”

尴尬中四目对望,不知如何应答,只好“哦哦哦”连声感谢。

四牌楼就在脚下。偶然地碰撞,反而使寻觅的愿望少去了一丝祈盼的浓郁,惊喜之余表露出少许羞涩。课堂上没有讲过有关牌坊的知识,乡村的孩子只知道楼比土房高,知道村东头还有一座庙。潜意识地把带有“楼”字的牌坊理解为高楼房,使我们陷入了知识缺乏和窘态的境地。

这时,一位好心的老大爷指指点点给我们讲解了一下。抬头望去,石木结构的四牌楼四角斗拱相托,阁檐上挑,朔有四只文兽,阁顶布满了绿色琉璃瓦。顶脊石柱各有石狮蹲守,垂脊雕有龙凤鱼马图案。四牌楼的四面匾额上分别书写着“颛顼遗都”、“河朔保障”、“澶渊旧郡”、“北门锁钥”,所题写的内容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有些字是第一次见到,更不理解匾额上的意思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的泥泞土路早已不见踪影,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别墅、楼房星罗棋布,繁华锦烂。古老的村庄经历了急速的升级换代,记忆中的贫困景象变成了一片富饶的乐土。

四十多年过去了,演绎了几千年的历史的开州城,蕴藏的一件件更新迭代的故事,在华夏大地上闪耀着不尽的辉煌。特别是颛顼帝王遗址曾经的色泽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添了无限的光环。

四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段平凡有趣的经历一直印记在我的脑海,在时光和故土的揉和中,酿出了浓厚的乡情,每每回味,都会涌起思乡的情怀。

作者简介:李红旗,河南省滑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濮阳市诗歌创作与研究会秘书长,毕业于海军政治学院。作品散见于《解放军报》《河南日报》《人民海军》《今日文艺报》《粮油市场报》《2018年中国散文诗年选》《2019年中国散文诗年选》《2020年中国散文诗年选》《作家世界》《中原散文诗》《大河诗歌》《中原》《鲁西南》《滑台文学》等,出版有散文集《金堤河畔》。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uxingwenku.com/26672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3月8日 下午12:27
下一篇 2023年3月8日

相关推荐

搜索资料 全部分类 搜索教程
扫码关注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微信咨询

客服代找资料
加客服微信:3231169
私发想要资料的标题/关键词
快速代查找相关所有资料

如来写作网客服微信3231169

立即扫码添加我吧

返回顶部